上半年,随着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地见效,濮阳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保持稳定增长,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一、基本情况
(一)营业收入持续增长。上半年,全市规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8.02亿元,增长10.2,高于全省16.1个百分点。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2.98亿元,同比增长36.3%;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5.01亿元,同比增长9.7%;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0.36亿元,同比下降55.8%;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实现营业收入0.05亿元,同比下降74.6%;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0.20亿元,同比增长303.4%;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和装卸搬运和仓储业实现营业收入3.20亿元,同比增长97.9%。
(二)主要效益指标下降。上半年,全市198户规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利润4.03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23.2%,环比下降2.2%。106户企业实现盈利,占全部规上服务业企业的53.5%,较上年同期下降13.6个百分点。从行业看,仅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利润较上年同期有所增长,其余行业均呈现不同程度下滑。
(三)企业用工基本稳定。上半年,全市规上服务业期末用工人数共计47618人,同比增长5.3%,较1-5月提升2.2个百分点,用工形势总体稳定。从行业看,除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外,其余9个行业门类用工人数基本持稳。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因多数企业尚未复工复产,期末用工人数下滑明显,较上年同期减少251人,同比下降46.2%,降幅与1-5月基本持平。
(四)半数以上县区营收实现增长。上半年,全市4个县区、工业园区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实现增长,华龙区增长7.9%,开发区增长29.6%,台前增长17.4%,濮阳县增长24.1%,工业园区增长27.5%。清丰、范县、南乐营业收入增速同比下降,分别为-0.9%、-18.6%、-43.8%。
二、存在问题
(一)行业结构单一。濮阳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主要集中在道路运输业,物业管理业,商务服务业,专业技术服务业,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等少数几个行业,而互联网及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研究和试验发展,等高新科技产业则仅有几家。产业层次较低、结构单一,抵御政策变动因素、经济下行压力等风险能力弱。与民生相关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居民服务业,机动车、电子产品和日用产品修理业,其他服务业,社会工作,新闻和出版业,广播、电视、电影和影视录音制作业,文化艺术业,体育和娱乐业等行业的企业个数只占全市规上服务业单位数量的一成左右。
(二)地区发展不平衡。从各县(区)分布来看,区域分布差异明显。从企业个数看,华龙区46家,开发区42家,而清丰13家,南乐和台前均为16家,差异较大。从营业收入看,华龙区、开发区上半年营业收入55.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比重的82%;其他5个县的全部营业收入仅占全市的17.5%,地区间服务业发展存在很大差距。
(三)企业规模偏小。全市营业收入过亿的只有9家企业,营业收入在5千万到1亿元之间的有8家企业;营业收入在1千万到5千万元之间的有55家企业。服务业平均规模偏小、经营比较分散,发展水平低,竞争力弱,缺乏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
三、对策建议
一是强化部门引领,实施精准帮扶。规上服务业涉及10个行业门类32个行业大类,主要涉及交通、市场监管、工信、发改、文旅、商务、科技、人社、体育和大数据管理局等部门,对口部门较多,一些行业如互联网相关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甚至对口多个主管部门,建议进一步明确各级职能部门行业主管责任,把促进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具体落实到培育产业、企业壮大的量化指标中,充分发挥政策实效,切实做好抓指导、抓培育、抓入库等工作。
二是高度关注互联网平台企业的培育。互联网平台经济发展周期短、增速迅猛使得各地政府都在加大引进和扶持力度。建议相关部门全面梳理摸排互联网平台企业,特别是知名互联网平台公司在濮阳市设立的分公司或子公司,摸清企业发展方向和全省全国布点情况,“一企一策”精准服务,吸引平台企业到濮阳市发展。
三是加强对小企业政策扶持,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加大政策扶持,培育发展规模经营、规范管理的新型服务公司,不断提升企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对具有发展潜力的小型服务企业,出台相关扶持、优惠政策,帮助小型企业发展壮大;对服务业行业进行梳理,摸清该行业重点企业发展情况,细化企业帮扶措施,不断解决服务业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具体困难和问题。